
15 世纪下半叶,文艺复兴已处于成熟时代。人的自我意识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历史高度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学者和艺术家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 ,提倡个性 自由,反对人身依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三大艺术巨人中,第一位就是达 ·芬奇(1452—1519)。他天资极高,才华早露,谙熟希腊、罗马和圣经故事,但丁的《神曲》他背诵如流 ,手风琴也拉的很棒。

在学画期间,他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善于观察,在记事本上画满了人和动植物的速写,记满了寓言、格言和故事。他还时常走访科学家、工程师、建筑师,聆听教诲 ,写下心得 ,记下数理公式。
因此,在学艺的同时已积累了多方面的知识,为他的博学多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艺术方面的才能第一次崭露头角,是有一次老师韦罗其奥为赶制《基督受洗》,领他到野外写生。结果老师淋了雨,回来就病倒了。眼见交货 日期已到,老师就嘱咐达 ·芬奇用他的画稿把背景和左上角两个小天使画完。

达 ·芬奇别出心裁 ,以镜中的自己为模特儿,背景以写生为素材,完成了这幅画。老师病愈后 ,大吃一惊 ,画面上的自然景物真实而生动 ,特别是两个小天使,流露出儿童特有的天真。
达·芬奇的一生尽管花了很大的精力献身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许多造福人类的创造发明,但是名留青史的最大伟绩还是绘画。
他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 ,从不轻易推出艺术作品,以致使他一生之中未竟之作不计其数。留下的作品只有 17 件。
他最著名的作品有两件:一件是《最后的晚餐》,一件是《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是应米兰圣马利亚·德列·格拉契修道院的订件而制作的。从 1495 年画起,—共画了三年。这幅壁画取材 自《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 26章《设立盛餐》一节。
在逾越节的晚上 ,耶稣已知他的死期将至,他和他的门徒们共进晚餐。席间,耶稣对门徒们说 :“你们中间有—个人要出卖我”。这幅壁画就是围绕耶稣讲了这句话后 ,顿时引起门徒们的强烈反应而安排 隋节组织画面的。
《最后的晚餐》画面上所有的人呈一排于餐桌前 ,耶稣端坐中央,另外12 位门徒左右各半。三人一组,每组因人物性格不同而表情各异,左边紧靠耶稣的三位依次是 :约翰 、犹大、彼得。

约翰是耶稣最得意的弟子 ,这时他双眼低垂,两手交叉,镇静之中带有无比的忧郁。犹大表情十分惊恐 ,身子稍向后仰 ,右臂支在餐桌上,手里紧紧握着钱袋,充分暴露了他那紧张恐惧的心情。彼得勃然大怒 ,从座位上跳起 ,似乎在问约翰 ,叛徒是谁?最左边三位依次是安得列、小雅各、巴多罗迈。安得列遇事不太沉着 ,只见他 目视耶稣 ,双手张开 ,有些惊慌无措。挤在中间的小雅各比较冷静,他伸手去拉彼得,似乎在提醒他小心餐刀伤到人。巴多罗迈从座位上跳起来,手按餐桌 ,以询问的目光面对众人。
右边紧靠耶稣身边依次排列的是大雅各、多马、菲力。大雅各张开双臂,面带怒容,似乎咒骂这个叛徒不得好死。多马双眼死盯着犹大,似乎他已觉察到这个卖主求荣的人。菲力一副愁苦的表情,双手抚胸,以示忠诚。最右边三个人依次是达太、马太、西门,达太、马太侧身似乎在问西门:叛徒是谁?西门伸出手表示意外 ,好像在说:我怎么知道?

这四组人物各不相同的变化节奏中,唯独中间的耶稣镇定 自若 ,他摊开双手 ,把头垂向一边,流露出一种既惋惜又无奈的淡然。在构图上成功地体现了所谓“多样统一”的原则。
同时,这幅画利用餐厅壁画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表现出画的深远感 ,好像圣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餐厅里。画面上餐厅的两面墙壁及窗户严格按照焦点透视的法则,所有的视线集中于中间的耶稣,形成一种向心力。后面三扇敞开的窗户,不仅用自然光来代替圣光,而且把室内和外面的大自然联系起来。
在明暗处理上 ,让左上壁的窗子投射进来的光线 ,把所有人都笼罩在阳光之中,唯独犹大的脸和一部分身体仍处在黑暗的阴影里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是从达 ·芬奇开始的。

同时,达·芬奇还通过作品表现了惩恶扬善的主题 ,宣扬了资产阶级的人文思想。
达·芬奇的另—件传世之作是《蒙娜丽莎》,画于1503—1506 年之间。画中的蒙娜丽莎眉宇间露出一丝内心的愉悦,但从她那安详的仪态中,表明从脸上掠过的一丝微笑是意味深长的。虽然经过了几个世纪,人们仍会以一种既欢悦又迷惑的眼神 ,默默地注视着她。
在技巧上,画面背景采用 “空气透视法”,山峦、小径 、流水被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这是人与 自然完美的结合。构图采用金字塔外形 ,更增加了主人公的端庄与稳重。画家调动了各种手段,来塑造他心 目中“人”的形象,表达人文主义思想中对人的充分肯定。
达·芬奇还有其他一些作品,如《岩间圣母》、《圣母与安娜》、《受胎告知》、《安加利之战》和 《利达与鹅》等,也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法国艺术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这样评价达.芬奇 :“只有一个列奥那多·达 ·芬奇走在时代之前,发明了一切近代观念和近代知识;他是个包罗万象,精湛无比的天才 ,永不满足的孤独探险家 ;他的预见超过他的时代 ,有时竞和我们的时代会合。”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位巨匠是米开朗基罗(1475—1564)。他才华横溢,精力过人。
1496 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 ,创作 了《哀悼基督》。这是为圣彼得大教堂而创作的一件大理石雕像。这尊雕刻表现耶稣被犹太总督彼拉多抓住,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抚尸哀悼的故事。
作品中圣母的形象是一位少女,端庄秀美,眼帘低垂 ,神态异常平静。而耶稣身材魁梧,安详地躺在圣母的膝头。
这种处理,一方面是为了表现神的不灭 ,另一方面是为了表现神性的崇高。圣母内心巨大的悲痛并未表现为捶胸顿足,呼天抢地,而是以异常平静的神态来表现圣母能承受巨大的精神折磨的超人力量。极具美感和抒骨隋趣。
1501年 ,米开朗基罗应邀返回佛罗伦萨。这时他已进入创作盛期 ,著名的雕刻作品《大卫》就是在这一时期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的。这是一件复兴古典艺术思想的典型代表作 。

这件作品表现大卫怒目直视前方,正准备给来犯的巨人哥利亚以致命的一击。体现了一种坚定 、正义和顽强的精神气质。
米开朗基罗通过创造大卫,不但是在赞美人体的美 ,“复兴”古代希腊艺术以人的巨大力量来冲破黑暗中世纪的神学桎梏 ,而且也表现了作者本身顽强、坚定的意志与正义的精神气质。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除了《大卫》之外,还有《摩西》、《垂死的奴隶》以及《晨》、《暮》、《昼》、《夜》四个陵墓雕刻,也均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作品。
著名的西斯庭教堂天顶画《创世纪》,米开朗基罗从 1508 年开始,经历了四年零五个月才得以完成。它是以《圣经》故事“创世纪”为主线来创作的。

在教堂巨大的拱顶上,以壮观的场面 ,展现了这一复杂的宗教神话隋节。米开朗基罗在绘制这幅天顶画时,并不完全拘泥于宗教故事提供的情节 ,而是着重表现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勇敢、坚毅、智慧以及创造力和互助精神,充满了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丰盈的人体 ,饱满的情绪,和谐的色调 ,不同的神态,组成了一曲宏伟的色彩交响乐。
在米开朗基罗年近六旬时,他又用了六年的时间,完成了近二百平方米巨作《最后的审判》。

这幅祭坛画绘制了数以百计的等身大小的裸体群像,被后世称为人体绘画的百科全书。
作品同样根据《圣经》题材 ,表现人死以后 ,善者升天 ,恶者人地的因果报应。画家借此表现了许多代表人类正义呼声的精神形象。从这些形象的塑造上,可以看出画家鲜明的爱憎感情,超人的勇气和卓越的技巧。
就在米开朗基罗把他的青铜雕塑《大卫》耸立在政府的广场上,达·芬奇正在精心创作《蒙娜丽莎》的时候,佛罗伦萨又来了一位年轻人,他就是拉斐尔。
拉斐尔 21岁时 ,创作了他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圣母的婚礼》。这幅画具有庄严、神圣的气氛,抒情典雅的画风。画作取材于基督教故事,画面表现了主教为玛利亚和约瑟主持婚礼的场面。

身材修美的玛利亚身穿一件鲜艳的红色拖地长裙,外披透明轻纱,艳丽娇嫩的脸上微带羞涩 ,她伸出柔嫩的右手 ,低头期待着约瑟的戒指,当美男子约瑟伸手给玛利亚手戴戒指的时候,周围人物的表情和心态随之展开:神父凝神于那天赐的良缘 ,玛利亚的女伴们各有所思,而那些求婚失败者各怀沮丧情绪。右边那位男士,一气之下,在膝上折断了那无情的树枝。整个画面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舒缓的优美情绪。
1508 年,拉斐尔前往罗马,在教皇朱利二世的委任下,为梵蒂冈宫廷绘制大型壁画。而《雅典学院》就是其中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画作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行争论为中心来表现。亚里士多德手指大地,仿佛在说:现实世界才是他研究的课题。柏拉图手指广宇,示意一切真理缘于神灵的启示。
其余的人,有的专心听取辩论,有的在沉思,有的在演算数学 ,有的在阐述某种学理。其中人物有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几何学家欧几米德 ,埃及天文学家布拉曼特。
画家自己也在其中,以示他对前辈的崇敬之意。画面以巨大的拱顶建筑为背景,层层拱门,直通遥远的天际,透视极其准确。
众多学者聚集厅前,自由争论,气氛热烈 ,恰似庆祝某一盛大节 日,这是一个显示人类智慧的舞台,再现希腊精神,颂扬人文主义崇高生活理想的宏大场面。这幅画集中表达了画家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真理的追求。
15 14 年,拉斐尔又应教皇列奥十世的要求 ,主持圣彼得教堂的建造工作 ,这期间,他绘制了《西斯廷圣母》。

画中绿色帷幔刚刚揭开 ,圣母怀抱圣婴 ,脚踩祥云从天而降,微风吹拂着衣裙 ,圣母体态丰健优美 ,一对晶莹的目光注视着苦难的人间。圣婴健壮可爱,目光中也含有一种超乎平常婴儿的静穆与忧虑。
左侧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锦袍恭礼相迎 ,右侧是圣女芭芭拉,她虔心垂 目,沉浸在圣母伟大而亲切的感召之中。
画面最下端 ,画了两个天真烂漫的小天使 ,他们长着一双小翅膀 ,凝视着天上人间的奇迹。
在构图方面,空间透视处理的极好 ,均衡 的三角形,由于上下左右不平衡的对 比,使画面生意盎然。画家还采用多视点和并列法,人物形体互不掩饰,使画面有虚有实,流畅自然。
拉斐尔的作品甜美抒情,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宏伟大气,达·芬奇的绘画灵动柔美,他们的每件作品都能令人流连忘返。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评述文艺复兴运动,“是一个需要巨 人——在思维能力 ,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上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三杰就是文艺复兴史上最杰出的三位巨人 ,对后来艺术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作者点评: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很多艺术家,但对于大家来说,“三杰”的作品是当时美术史上最为著名的人物。
不管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大卫》雕塑,还是《最后的晚餐》等留存已久的大著作,都是世间不可多得的艺术创作。